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力远”“公司”)成立于1998年,2003年A股主板上市,代码600478。在“科技兴国、产业报国”的情怀引领下,公司长期致力于先进电池及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是集上游矿资源、电池材料、先进电池及管理系统、储能系统、电池回收等产品和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锂电材料、民生消费、储能等领域。
经国家发改委批复,科力远在2009年发起成立了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也是我国在先进储能技术及关键储能材料领域的唯一一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了国家电池及储能材料质量监督与检测中心,开展权威性的检测与评价。创新推出的“镍氢+锂电”数智混储模式可提升储能安全和运行效率,是《“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鼓励发展的技术路线。开发出面向大规模储能应用的新型低压镍-氢气电池,具有水性电池的本质安全、长寿命和全生命周期的低成本特性。颠覆性“一步法”电池回收技术,大幅提升锂收率,改善行业环保能力。公司先后取得专利90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五项,被评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国家绿色工厂、全国质量标杆,并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被认定为湖南省先进能源材料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是粤港澳大湾区电化学储能产业联盟发起单位。
在镍电领域,科力远打造了完善的产业链闭环,稳居行业龙头,通过积极参与国际高端产业分工,进入丰田和本田供应链。作为丰田卡罗拉、雷凌、凯美瑞、赛纳等10余款HEV车型动力电池的唯一供应商,年供应量达到42万台套。在锂电领域,公司收获锂矿资源,建设碳酸锂产线,打通锂电上游。大储能业务依托核心技术和核心资源,横向协同锂电产业链上下游头部企业,打造紧密型储能产业联盟和创新联合体,搭建资源、技术、供应链平台;纵向携手地方政府、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储能用户,打造资金平台。通过横纵协同,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市场与渠道共享、资金共享,共同应对行业挑战,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面对新能源发展机遇,公司开创一主业(电池及材料)双赛道(镍氢电池、锂电池)事业格局。同时,以新型电池及材料、氢燃料电池及制氢材料为新锚点,开展技术研发、储备及产业化探索,矢志成为最值得信赖的新能源系统服务商。
中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长沙市,占地面积317万平方米,由原湖南医科大学、原长沙铁道学院与原中南工业大学于2000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中南大学历经百年办学积淀,顺应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势,弘扬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力行“向善、求真、唯美、有容”的校风,坚持自身办学特色,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学校设有30个二级学院,拥有完备的有色金属、医学、轨道交通等学科体系,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交叉学科等11大学科门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授权点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31个,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研究机构数16个。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居基本科学指标全球前千分之一。
学校一直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两院院士1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6人、教授及相应正高职称人员204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88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4项。2000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112项,其中获国家科技一等奖(含特等奖、创新团队奖)18项,10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成为我国百强企业最欢迎的10所大学之一。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今天的中南大学正肩负着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历史责任,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大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59年,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控股的特大型采、选、冶、化、深加工联合企业,以矿业和金属业为主,主要生产镍、铜、钴、铂族贵金属及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产品、化工产品、有色金属化学品、有色金属新材料等。拥有世界第三大硫化镍铜矿床,是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在全球同行业中具有较强影响力。
历经六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公司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合作,已具备镍23万吨、铜110万吨、钴1.7万吨、铂族金属10吨、黄金30吨、白银600吨、硒碲220吨和化工产品600万吨的生产能力。2011年龙首矿、二矿区入选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2019年白家嘴子镍铜矿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2022年镍产量居世界第四位,钴产量居世界第四位,铜产量居国内第四位,铂族金属产量居亚洲第一。拥有世界上连续回采面积最大的机械化下向充填采矿法等国际领先的装备和工艺技术。拥有世界第五座、亚洲第一座镍闪速熔炼炉,世界首座铜合成熔炼炉,世界首座富氧顶吹镍熔炼炉。2022年位居“世界500强”榜单339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00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39位、“中国跨国公司100大”第59位。2023年公司位居《财富》“世界500强”榜单289位,《财富》“中国500强”第85位。
金川集团强化内部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挥创新联合体和科研联盟作用,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转型开展科技攻关,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64项。全年取得授权专利518件,专利交易收入4200万元。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2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100项职工技术创新“五小”成果收到公司奖励,10项获省级以上奖励。科研成果转化率达到81%。
金川集团致力于全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做强、做优、做大有色冶金产业,推动镍、铜、钴冶金装备、工艺和能源体系全面向绿色低碳、短流程、高效率转型,推进产业链现代化,镍钴加速向新能源电池材料转型,镍铜合金和贵金属全面向精深加工升级,实现从“原”字号到“材”字号的转变。发展以太阳能、风能、氢能主要方向的新能源产业,加速构建新能源产业体系。矿山和冶炼加快用“绿电”替代传统能源,新兴产业全面实现“绿电”驱动。
20世纪初,纳米科技作为新兴前沿学科领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世界主要经济体均在积极部署,以期赢得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机遇。为加强纳米科技研究,2001年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由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组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国家纳米中心”)。2003年,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且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相继成立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管理和学术领导机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协作实验室,初步凝炼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学科方向,建立了“合作、开放和竞争”的运行机制。
国家纳米中心定位于纳米科学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向,现有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纳米系统与多级次制造重点实验室。并于2020年批准筹建中国科学院纳米光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国家纳米中心另建有理论室、 纳米加工实验室和纳米智能传感实验室3个特色实验室;设立纳米技术发展部,致力于公共开放平台建设,为纳米科技研究提供支撑,主要从事纳米检测技术服务,开展相关培训和研发工作。成为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9)、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科研实验室专业委员会、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纳米科学技术分会的挂靠单位。国家纳米中心与英国皇家化学会联合主办的英文期刊Nanoscale、Nanoscale Horizons 、Nanoscale Advances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是2005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化学、材料、物理等3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化学、材料、物理、生物等4个专业一级(或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5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6人。共有在学研究生473人(其中硕士生259人、博士生214人)、在站博士后101人,联合培养研究生378人。
十多年来,国家纳米中心立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机构的科技竞争力显著提高,形成了标准物质和标准方法研制的系列化和多样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纳米标准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二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目前,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设有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其中: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2个国家高端智库、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88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还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砥砺,百余年的辉煌。武汉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以谋求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为己任,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全面开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深圳大学198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肩负着为特区培养人才和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探路的光荣使命,分为粤海、丽湖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72平方公里。建校40年,深圳大学秉承“自立、自律、自强”的校训,紧随特区,锐意改革、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形成了“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办学特色,培养了近30万各类创新创业人才,95%以上扎根粤港澳大湾区,为特区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学校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声誉和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学校设有27个学院,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4个,省级一流学科17个;有学术学位博士授权一级学科15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1个。
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成果丰硕。其中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63位,广东省高层次人才96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2093位。202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0项、SCI收录论文6643篇、SSCI收录论文708篇、获专利授权1192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94项。《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现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为CSCD核心库、荷兰Scopus、英国INSPEC等国内外权威检索数据库源期刊,多次荣获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称号;《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当前,积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文化引领,强化创新驱动,追求内涵发展,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而努力奋斗。
中创新航是专业从事锂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及相关集成产品和锂电池材料的研制、生产、销售和市场应用开发的高科技企业。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科技企业,中创新航致力于成为能源价值创造者,构建全方位能源运营体系,为以动力及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全场景应用市场提供完善的产品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管理。
公司拥有持续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研发实力位居行业领先水平。依托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公司在材料技术创新、结构技术创新、制造技术创新和生态健康发展创新上不断发力,先后承担了包括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6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在内的数十项国家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科技创新平台。
公司始终以领先的技术和最具价值贡献的产品解决方案,服务市场,成就客户。公司全球领先的高安全三元锂电池高电压技术与产品引领了三元锂电池的技术发展方向,具有高比能、高安全、长寿命的特点,为行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全球首创的高能量密度电池系统不起火技术及产品,三元整包针刺不起火,铁锂电池包通过枪击极限测试,重新定义锂电安全标准;全球首创的全极耳叠片技术及产品,引领锂电池制造技术发展方向;全球独创的 One-Stop 电池技术与产品,“顶流”圆柱电池技术与产品等,高度功能集成、结构极简、高安全、高可靠,引领 TWh 时代电池技术革新。
同时,基于新能源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中创新航踏准市场节奏快速拓展产业布局。公司目前已建立江苏、福建、四川、湖北、安徽、广东等多个产业基地,完成全方位国内产业布局,并已设立欧洲产业基地,大力拓展海外产业布局,打造拥有规模化智能制造实力的全球化领先企业!
中创新航以 “超越商业,造福人类”为使命,以“共创共赢,成就伟大”为愿景,致力于新能源领域的开拓创新与技术引领,持续塑造新能源产业健康生态,为“双碳目标”和新能源汽车战略的实现尽最大担当,为人类能源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切实履行责任!
三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三峡科技”或“公司”)于2020年7月29日在北京市注册成立,并于当年纳入国家“科改示范企业”名单。三峡科技注册资金人民币 60 亿元,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或“集团公司”)的全资二级子公司,三峡集团起源于三峡工程、扎根于长江流域的中央企业, 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于 1993 年 9 月 27 日。三峡集团历经近 30年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成为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首批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之一。截至 2021 年末,公司已拥有控股子公司 4 家,参股子公司 2 家,初步形成了“1+X”科技产业布局,公司股东背景雄厚,在科技产业资源、科技创新等方面优势明显。
三峡科技成立以来,聚焦于集团公司主业发展方向,重点布局清洁能源、生态环保、数字经济等行业上下游,主要包括:
1、数字科技:智慧水务、智慧建造、工业控制。
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峡集团数字化转型,服务相关产业数字化,聚焦清洁能源领域工业控制,牵头设立相关子公司,承接国资委“1025工程”科研成果,积极推进生态环保、水电、风力发电等领域的国产化替代。
2、零碳科技:智慧储能、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技术、电动航运、先进氢能。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储能、氢能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中国能源转型和动力转型的重大战略方向之一,未来公司将依托储能项目实施,打造储能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积极落实集团公司电动长江、氢化长江等要求,目前正在与集团科研院等单位密切沟通,加快氢燃料电池动力船项目的前期研究,推动先进氢能技术的应用落地,充分发挥在长江大保护领域的示范效应。
三峡科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勇攀科技新高峰”重要指示精神,以及集团公司赋予的三大职能定位,快速构建公司 “1+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积极争取集团公司科技资源的注入,在生态环保、水电技术领域,三峡科技与集团公司牵头建设 的 4 家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实现共建。在生态环保、新能源装备、风电技术、基础材料、应用软件领域,积极联合外部单位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