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3-10-07
聚焦“卡脖子”难题,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再扩容
分享

(光明日报  孙飞)日前,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简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23年理事会在湖南长沙成功举办。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聚焦“卡脖子”难题,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再次扩容,本次会议增补武汉大学、深圳大学、三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为共建参建单位。会议提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要不断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培养科研攻关和产业发展人才,通过各单位跨学科协同创新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加快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低成本、广覆盖、多元化的储能战略提供新方案。

会议提出,未来3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围绕固态、半固态的新一代锂系列电池,镍-氢气等新型镍系列电池,钠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液流电池,其他新型电池和材料,以及关键共性技术、工艺和装备进行研究开发;并针对储能系统、工艺及装备,提锂技术与电池回收技术等进行创新突破。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钟发平表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在理事会的领导下实行平台化管理,这是对中心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对于提升科研效率、确保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钟发平强调,储能涉及物理、化学、材料、能源动力、电力电气、数字化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单一学科的技术研发并不能解决整个系统层面的挑战,需要在储能材料、储能系统、储能安全等多个领域进行创新。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聚焦新能源与储能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课题,通过产学研用跨学科协同创新,建设覆盖储能电池及材料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体系,打造涵盖储能材料与器件、共性关键技术和先进装备的研发与转化中心,破解“死亡之谷”和“达尔文之海”难题,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

09486735_1696670568.jpg

据了解,在2009年以前,我国储能技术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面对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钟发平博士深刻认识到发展风光电等新能源与储能技术对构建“绿色电网”的重要性,为此他积极推动成立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展核心储能技术和关键储能材料的创新研发与产业化探索,高质量服务节能减排事业。

200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工作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09] 2520号),批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由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作为我国储能技术和材料领域的首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中心始终坚持开展新能源与储能领域的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先后承担国家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的技术攻关和工程化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

2023年理事会一致同意由科力远担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理事长单位,中南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金川集团为副理事长单位,增补武汉大学、深圳大学、三峡科技、中创新航、成都易态和江苏果下为共建参建单位和理事单位。各共建单位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依托自身优势业务以及与工程中心研发方向的相关性,承担相应的研发课题。

92305718_1698139150.jpg

在“3060”碳达峰碳中和时代背景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也将把握新能源与储能发展机遇,聚焦产业课题,通过成员单位的跨学科协同创新与深度融合,围绕前瞻性、战略性和关键性技术攻坚,开展技术研发、储备及产业化探索,打造国际一流的先进储能技术与储能材料国家创新平台。